传统养生夏季湿热宜忌

导语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且湿性重浊、粘滞、趋下。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易扰心神,易致肿疡。故湿热体质人群常见倦怠乏力,头身沉重,面部油脂分泌偏多,易生痤疮,齿龈、口唇偏红,常感口干、口苦、口臭,体味偏重,大便多粘滞不爽、臭秽难闻,小便多色黄且异味重,舌质偏红,舌苔可见黄腻。   长期吸烟喝酒、饮食不节、偏嗜膏粱厚味等,日久均可伤及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酿生湿热,形成湿热体质。生活环境潮湿而偏热,也是湿热体质形成的重要后天因素。调研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湿热体质的人群较多。中医学认为,一年之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长夏”一说。“长夏”多指夏末初秋、气候偏热夹湿这一时段,湿热体质人群在这一时期体质偏颇现象更为突出。   情志养生湿热体质之人因湿阻气机,热扰心神,故多见心中时常烦闷不舒,性情急躁、易被激怒。古典小说塑造的张飞,其体态彪悍,乌头油面,嗜酒如命,嫉恶如仇,性如烈火,脾气暴躁,应为湿热体质的典型形象。中医学认为,喜、怒、悲、思、恐五志过极,易于化火,或暗耗阴血,或助火生热,容易加重湿热体质的偏颇。故湿热体质之人群应克制过激的情绪,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素要安神定志,遇事应顺性而为,静养心神,以舒缓情志,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听流畅悠扬舒缓有镇静作用的音乐;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舒展优雅的舞蹈等均有助于静养心神。   起居养生湿热体质的日常起居,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应早睡早起,确保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因熬夜可伤及肝胆,影响肝胆之气升发,易生湿热。其次,宜选择向阳避阴、通风良好、干燥凉爽的居住环境,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避免外湿与内湿相合。再次,衣着宜宽松,不宜紧身束口,应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持头部、面部、身体等的肌肤清洁干燥。湿热体质的人,不可憋尿憋大便,要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积聚。最后,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应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以防外界湿热侵袭人体,与体内湿热相合,使诸多不适加重。“   运动养生湿热体质之人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适合做较大强度、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可以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短跑等,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通过出汗以排泄体内的水分,达到热去湿除的保健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湿热体质运动虽以出汗较多为宜,但应以保证饮水供给充足为前提,可以在运动饮水中添加少量盐(以尝不出咸味为度),以免造成电解质的过度流失而影响健康。   饮食养生中医学认为,脾气健运有助于体内水液的正常输布,脾不化湿则可致水湿内停。湿与热合是湿热体质形成的关键。因此,健脾除湿清热是湿热体质养生的基本原则。因脾气健运,则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适应能力就增强。湿热体质人群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可多食甘寒、甘平的食物,如西瓜、荸荠、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丝瓜、葫芦、冬瓜、藕、绿豆、赤小豆等。   湿热体质人群应少食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湿助热的食物。不宜多食羊肉、饴糖、蜂蜜、辣椒、韭菜等。酒为熟谷之液,性湿而质热,堪称湿热之最,湿热体质者尤其应远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7zhanggui.com/kxcxg/15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