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春忙旌旗展,决胜号角响连天全省坝
2月18日,春光和煦。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广顺镇的示范坝区“长顺·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里,村民们趁着春耕好时节,早早地开始劳作,有的正在起垄,有的进行施肥、浇水,一副热闹景象。 人勤春来早,这样热闹的春耕景象,正在贵州各地的坝区轮番上演。
图说:贵州榕江县:扶贫“微田园”采摘忙(摄影:王炳真)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坝区是全省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 年以来,全省上下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大力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油烟等作物和综合种养模式,掀起了深入推进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年,贵州个亩以上坝区以全省7.2%的耕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5%的种植业产值,亩均产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 一年之际在于春,如何精准打响决战决胜之年的春季攻势,成为夺取脱贫攻坚胜利的关键。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省坝区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的各项部署,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精准打响春季攻势。 强部署、定目标,谋定而后动 “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要聚焦推进‘六个转变’,加快将坝区培育成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成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1月6日,全省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在贵阳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批示中强调。 目标锁定,便勇往直前。 春风吹拂贵州大地,在一个个坝区,人们坚定信心,提前谋划,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前赴后继。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坝区大棚,工人正在进行辣椒育苗,有的装有机质,有的播辣椒种,大家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 今年播州区计划种植辣椒38万亩,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的辣椒专业种植村和5个以上的辣椒专业种植组,像花茂坝区这样的辣椒集中育苗点有62个,已完成辣椒育苗16万亩,剩余的22万亩将在2月底全部完成。 在铜仁市玉屏县朱家场镇茅坡村蔬菜育苗中心,工人们正忙着进行生菜苗补植、施肥、洒消毒水,确保春耕生菜种苗供应。 “季节不等人,必须提前谋划,抓紧做好春耕备耕工作。”育苗中心负责人李泽建说。 目前玉屏全县已备足生菜、豇豆、小白菜、辣椒、小青瓜等25个蔬菜品种种子包,结合全县16个坝区发展规划,山乡处处都是春耕备耕的热闹景象。 调结构提升坝区种植效率 怎样才能种得好?结构调整是法宝! 开年以来,各地立足坝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广高效作物和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探索多种轮作复种和综合种养模式,有效推动了坝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坝区种植效率不断提升。 “看,好大一朵,这分量不轻!” 在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新化乡万亩蔬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采收成熟的西兰花。在锦屏县,除了新化乡,铜鼓、敦寨、钟灵、隆里等乡镇的西兰花也都进入了采收期。为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去年以来,锦屏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坝区面积较宽广的5个乡镇实施了万亩西兰花种植。 同样,在黔南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亩佛手瓜种植基地,春耕备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地以亩以上坝区为主抓手,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佛手瓜等高效农作物种植规模。 在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双山镇普陆村坝区,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黑色的大棚里,羊肚菌包摆放整齐,前来务工的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清理菌包之间的杂草。 当地改变传统玉米、马铃薯等种植,因地制宜,种植高产的羊肚菌。“现在是春耕的重要时节,我们抢抓农时农事,组织群众分期分批开展春耕备耕工作。”普陆村第一书记赵德龙告诉记者,村里坝区有大棚余个,主要种植羊肚菌和蔬菜,羊肚菌预计3月底可采收。 黔西南自治州则对个坝区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主导产业进行细化,结合茶叶、薏仁米、精品水果、香蕉、蔬菜等州内十个重点产业,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销路畅坝区土地变“黄金”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这是老百姓的心声,更是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安顺韭黄、遵义辣椒、威宁“三白”等优质农产品泉涌出山,在国内国际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 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桥坝区,一座座白色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采摘、清洗、打包的忙碌身影,接下来,这些新鲜蔬菜将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现在村里有亩蔬菜基地。蔬菜年产量12万吨,由于管护技术到位,加上百姓勤劳,蔬菜种植1年天不‘空挡’。”大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斌坦言,村里的蔬菜产业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年,我们的目标是从亩产2万元,到亩产突破3万元,争取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猫场村亩坝区蔬菜保供基地里,20多名村民佩戴着口罩,分散在基地各个区域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猫场村的亩基地是贵阳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贵阳市蔬菜保供季节性缺口和供应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在息烽县建设的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其中一块。 “我们计划利用10天左右时间,落实好5个村约亩上海青、小白菜的种植,确保市民蔬菜保供。”息烽蔬菜园区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杨正林说。 在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南山村亩坝区东南蔬菜合作社的大棚内,工人们正在种植今春的小瓜,打孔、插苗、培土一气呵成。 “为增加市场供应,2月初就开始了春耕备耕工作,现在主要种的是速生的蔬菜小瓜、空心菜等等。”南山村东南合作社负责人刘灿东告诉记者,为保障市场的辣椒供应,自去年8月份开始,合作社就种植新品辣椒,至辣椒成熟可持续采摘到今年7月,目前每天都有新鲜辣椒上市。 定目标、调结构、畅销路,步入决战决胜之年。“地无三尺平”,坝区是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人无三分银”,坝区是全省百姓致富的“希望田野”。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范力
编辑任诗音
编审李劼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7zhanggui.com/kxccp/1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