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潮汕拍了20集舌尖原班人马到底
猪年的头一天,吃货里头最会琢磨最会拍的《舌尖》团队又交出了新作品:《风味原产地》,第一站去到了潮汕地区,这个曾经让阿布两天胖十斤的地方。
这两天拜完年就在家待着的阿布,已经开了会员把风味原产地二十集一口气看完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定了票,就趁这个假期带上爸妈去大吃三天——
??
「去潮汕旅游,要带三个胃」
▼
前几天看《风味原产地》预告片的时候,陈晓卿导演那句念白:“潮汕是中国美食的孤岛”,就让阿布忍不住兴奋了起来。这句话,出自食神蔡澜。
陈晓卿老师还曾在节目圆桌派上说过:“没有去过潮汕的人不可自称美食家,因为从鱼生到肥酒,那里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
大多数人了解潮汕美食,都是从一颗弹跳力极强的牛肉丸开始——
来自中原的牛肉糜,经由客家商贩的传播走入了潮汕,这一下可了不得,在这里经过千锤百炼的牛肉糜脱胎换骨,成了让本地人外地人都念念不忘的绝美味道。
而在潮汕美食文化之中,更加源远流长、叫人惊艳的还有一种,那便是夜粥(宵夜排挡)。
各种“鱼饭”,是夜粥的送粥小菜
阿布记得汕头的朋友跟我说过,自己的城市是一座不夜城,夜里十二点开着摩托车在路上飞驰的少年们大多会去向一个地方,
不是KTV,也不是烧烤城,而是夜粥店。一碗白粥,几碟“杂咸”,可驱走一日的疲倦,将胃熨烫得无比妥帖。
白粥可“推陈致新,利膈益胃”,是北宋时期潮州先贤吴复古先生的理论,这一喝粥养生习惯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潮汕人。
在这个靠海吃海的地方,连送粥的小菜也多是各种腌制过的海鲜,海鱼抹上盐巴炊熟了可以储存更久,加了醋和小米辣调味的生腌,则更能留住虾蟹贝壳原本的鲜甜……
比喝粥习惯还要更久远的,还有潮菜里头的卤水,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古老卤法,在潮菜中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逢年过节,拜神祭祖,潮汕人餐桌上的卤水是少不了的。阿布想起之前去汕头吃过的那一道卤粉肝,一入口仿佛被舌吻了一般,口感风味,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法国鹅肝呢~
还有那看似简单的街头小吃糖葱薄饼,做法竟也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在无数潮汕小孩记忆中,儿时百无聊赖的午后,总会有卖糖葱薄饼的阿姨推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路过家门口,扯着嗓子叫卖。
那时候只觉得裹着糖葱撒着花生芝麻碎的薄饼可以满足我们对于糖分的全部欲望,
长大后才知道,一块薄脆清甜的糖葱要经过熬、炒、翻、扯、烤、合孔、冷却好几道工序方能成型,要讲究上下16个大孔,大孔周围16个小孔的排布。
一块糖都能做出花来,可见除了得天独厚的食材优势与古老的饮食文化传承,潮汕人也同样善于赋予平凡食材别致的美味。
又比如这随处可见,人人都会吃的新鲜水果,潮汕人也有自己的料理方式——甘草水果。
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界处的潮汕地区,应季的本地水果大多偏酸涩,三四月的桃李柰、七八月的油柑柿……
不喜酸的潮汕人便神奇地解锁了甘草酱油与水果的奇妙搭配:一勺甘草粉、一勺南姜末,将水果的酸涩抹去,勾出了清甜。
潮汕话叫“木子”,即番石榴,又叫芭乐
听着潮语剧里头“甘草橄榄好食哉”长大的潮汕人,最喜欢在夏日的夜晚轧着马路人手一袋。吹海风、吃水果,像是在热带海滩度假一般惬意。
说了这样多,阿布其实口水都捂不住了,忍不住把去年在潮汕地区吃吃喝喝的笔记又拿出来翻看。整理了这十家有代表性的食肆,也分享给你们:
▼
汕头
1.食店铺
不骚不臊的鲜美猪血汤
食店铺主打大鼎猪血汤,做早午市生意,下午两点就关门,所以不要太晚去哦。
猪血汤不单单是猪血,还有猪肝、猪肺、猪小肠、猪肉片、猪肉饼多种配料。
汤里加了珍珠菜,清爽又鲜美。同样的汤在另外的店也有喝过,但这家真的没有一点猪下水的难闻味道。
新鲜材料的猪血成色很好,小肠超级软糯,猪肝猪肺都是嫩嫩的。汤要尽快喝,久了里面的材料会被烫老。
是一对好cp。干面用花生酱、沙茶酱、猪油拌味,一口浓郁酱香的拌面再配一口清爽鲜美的猪血汤,不得不说汕头人民太幸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7zhanggui.com/kxccp/11125.html